碎碎念

又到了新一年的四月,樱花烂漫的四月。

我依旧没能完成人生的一个愿望——到日本看樱花——只能寄望明年的同时,翻出看过很多遍的一部电影,又再看一遍。它就是岩井俊二的《四月物语》。

正文

大约 10 年前,那时还在读大学,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如今距它上映已经 20 多年了。

这 10 年间大约又看了四五遍,《四月物语》是我重看次数最多,也是最喜欢的电影。

有人说它是首散文诗,我之前也这么以为:盛开的樱花、新鲜的大学生活、萌芽的暗恋,无不展示着导演/编剧心中的美。

岩井俊二的电影,总是有着朦胧的透明感。

冲破这透明感,令电影变得立体的,是伴随着樱花落下的钢琴曲,是自行车引来轻快的吉他弹奏。这些配乐就像电影本身一样,一点都不复杂、不煽情,却总是恰到好处、令人难忘。

这次再看一遍,我特意记下每一个场景,串连起来,把以前不明白的角色、情节安排都想明白,发现《四月物语》是一部相当工整的作品。

因为它美得让人陶醉,以至忽略了叙事的刻意安排。

电影里有一个角色:佐野沙耶子,我一直看不懂她存在的意义。

作为整部电影中唯一一个没有正面形象只有负面形象的人物,可以说她的经常出现降低了整部电影的美感,但她却是这部电影不可或缺的二号人物。

这部散文诗能形散神聚,她贡献了不少力气。

还记得同班同学相互介绍时,是谁问女主来武藏野大学的理由,让她吱吱唔唔难以应对呢?

还记得是谁让女主不惜谎称刚搬家要收拾,实则是去武藏野堂书店找学长吗?

还记得是谁一边练习飞钓一边打听女主高中时候的意中人?

没错,都是这位佐野沙耶子,她在一个个关键的节点推动着剧情的进展,让故事从一个新入学女生的日常生活逐渐转变为关于青春恋爱的奇迹。

随着学长的身份暴露给观众,完成使命的佐野沙耶子也彻底消失。在她面前有点被动的女主,也变得越来越主动。

电影进行至此,如果说有诗情画意、也有套路安排,那么在接近完结时刻的桥段,可谓是神之一手。

女主在书店结账时刚与学长相认,买完书后,不顾已经下起来的雨,回绝学长的伞,选择离开。

为什么要回绝学长呢?我大概知道原因,女主是一个温吞又内敛的人,跟学长相认的这一小段时间里,她越来越难以压抑心中的兴奋,她害怕再呆下去会彻底坦露自己的爱慕之情,在对方有意之前表白恐怕会适得其反,也不符合自己的做事风格,所以她选择逃离。

但是雨实在太大,女主只能在画廊门口避雨。恰好一位画家出门主动把伞借给她。女主对他说自己去买一把再回来,但实际上她又跑回书店找学长。

为什么要回去找学长呢?我想在避雨期间,女主平伏好心情,大概会责怪自己回绝了学生的好意,要是借了学长的伞,下一次见面就有现成的理由。当初不该拒绝的啊!所以当画家借伞时,她决定抓住再次来临的机会。

当学长捧出一堆伞,女主从中挑出一把红色的伞时,学长又说了一句女主不知道怎样回应,只想逃的话:“啊,我猜到你就会选红色这一把。”

但女主没跑出多远,学长发觉那把红色的伞是坏的,让女主停下来换一把。学长打开一把又一把的伞,不是坏的就是太引人注目。

我认为这个情节实在太好了。

首先是两人相隔了几米的距离,对女主来说,这段距离恰到好处,靠得太近的话她要不失神地盯着学长,要不就是不知道看哪里。这段距离让女主得以不尴尬地注视学长。

然后是一把又一把的坏伞,为剧情增加不少乐趣:要是学长打开的第一把,就是各方面都没问题的伞,女主跑回来换,再道别离开,多么的例行公事,平淡乏味啊。

同时,这些小意外缓解了女主紧张的心情,才有了接下来的对话。

女主在学长打开最后一把伞后,问学长乐队的事情,并说出对自己来说,学长很名。因为雨声太大,学长表示没有听清楚,女主随即改口说自己会、一定会来还伞。

这又是一个体现女主心情和做事风格情节:她想了解学长的情况,在不知不觉中流露了自己的感情,等到觉察时又害怕暴露、转移话题。

话题转移到了以后会、一定会来还伞。这留给观众对两人的后续关系发展非常好的想象,是电影非常好的收尾。

最后女主说“……我想说这是爱的奇迹。”直白的点题工整又有力,完满结束了这个 67 分钟的好故事。

或许在当下越来越早熟的人们看来,女主过于矜持而男主过于迟钝,两者都显得不真实。但「真实」本身能有多少美感呢?

细节

电影几个有意思的细节:

  • 前文一直没有说女主的名字:榆野卯月。卯月在日本就是四月,电影的标题是双关语:是发生在四月的故事,更是发生在女主身上的故事。

  • 按日本习俗,卯月在搬家后初次拜访邻居。邻居在她离开很久之后,才把防盗链带上。这大概是典型的日本人做法。

  • 卯月在路边的椅子上看书,附近有情侣在亲热。她受不了,但又没有直接骑车走,而是绕了路、假装路人。这大概又是典型的日本人做法。

  • 在向山崎学长说出自己的名字时,卯月先说自己的名字,再补充姓名。这跟一般的做法(如在同学相互认识时)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