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时看过一遍《大鱼》这部电影,那时没有看懂,感觉豆瓣评论中对它的评分太高,不就是一个老头子总是在讲故事嘛,而且很奇怪,他最后变成一条大鱼游走了。

近日因为看到一组电影截图(就是老爷子年轻时追求妻子的故事)觉得很有趣所以就又看一遍,看完觉得电影跟书一个道理,在人生的不同时候看会有不一样的感想。

电影中的父亲从儿子小时候就讲故事给他听,讲的恰恰是自己的故事。电影有趣及有意义的地方就在这一点设定上。

现实生活中,大人们很少会向小孩子们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即使有过,也是极为平面化、说教意味浓重的、情节简单的成功(或失败)故事。况且市面上儿童故事书汗牛充栋,大人们也用不着每天工作后绞尽脑汁编故事,这对想像力的一大挑战,恐怕他们不敢面对。

父亲一周大部分时间都在跑业务,回到家把工作中遇到的事、接触到的人,加点“调味料”化作奇幻故事讲给儿子听。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父亲其是很爱儿子的。

当然他并不只是讲给儿子听,他爱讲故事,逮住机会就讲,很表演欲。他不在乎别人信与不信。

他身边所有的人都喜欢他,唯独儿子觉得很丢脸,十年如一日地听父亲讲述同样的故事,早已失去新鲜感,每当父亲起个话头就压不住心中那股厌恶。也难怪,这是另外一种唠叨。

但为什么同样听了这么多年的母亲及旧友没有感到厌恶呢?我想他们都明白到一个道理:现实总是枯燥乏味的,与平淡无趣的真相相比,更愿意相信奇幻刺激的故事。还有,尊重一个人活着的方式。电影里有过儿子与父亲独处时,儿子表达了自己希望能从父亲口中听到哪怕一点点关于父亲的真实的往事,他觉得自己一直以来都不清楚真实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但父亲很生气,说自己一直在展示着真实的自己,看不出来是儿子的问题。爱讲故事且固执,就是真实的父亲吧。

除去现实中父与子的冲突这个看点,电影里的故事也都是很有意义的。我想一个父亲能教给儿子的道理都已概括在这些故事当中。

最开始的那个结伴去找小镇巫女的故事,因为能从巫女的眼睛看见自己是怎样死的,故事的主角——父亲——日后去冒险就有了强力的支持,因为他看出了自己不会因此而死。这个故事能让电影更好地展开,但也是父亲对儿子尝试未知、面对恐惧的一种鼓励:It won’t kill you !

还有闯进生活安逸、歌舞升平的丰都小镇,遇到了钟情自己的小女孩珍妮,看到了诗人的才华被这种安逸糟蹋剩下三句蹩脚诗,醒悟到温柔乡中最能消磨意志,最终令人一事无成,当晚下定决心即使没有了鞋子都得离开。。

最出彩的故事当属父亲遇到未来的妻子以及花尽心思去追求她。时间会在你遇到命中注定的另一半时突然静止,但它一旦恢复又像流星飞逝。你还没明白过来的时候,伊人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十分细致真实的描写。

父亲花三年时间无偿当苦力,就为了每个月能从黑心老板口中听到一件关于她的事。这是段励志的经历,虽然笨了点,但有时候人就得靠这种日积月累的咬牙坚持才能靠近目标。

追求妻子的那段简直就可以当阜追女孩教科书了。首先即使没有好机会,也得大胆作个自我介绍,给人留下阳光的印象。其后得有足够足够厚的脸皮,扛得住当头一棒。继之以花样百出的投其所好,无非就是惊喜以及足以引起她闺蜜羡慕嫉妒的举动。最后就是把其他竞争对手比下去

我估计没有多少父亲会把追女孩子的心得教给儿子,就算有,也没有比这个好。

其他故事,如身体突然长大、在小镇充当全能明星、带领巨人走出小镇、说服双生女逃到美国、与诗人抢劫银行、再回丰都镇,大多都渲染了电影的奇幻色彩,与珍妮久别重逢的那段也刻画了父亲对妻子的忠诚的形象。

电影中的最后一个故事,由儿子讲,讲的正是父亲最后的结局如何。这个设定有双重意义,一是预示着儿子最终理解了父亲,并愿意用父亲最擅长的方式为这个传奇故事划上句号,二是揭开了父亲从巫女眼中看到了什么:他最终会变成一条大鱼,一个不死的传说。

摘一段电影最后,儿子说的话:

父亲因为讲了那个故事太多次,以至于他也成为了故事。

就这样,在他身后,故事依然流传,他也就成为了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