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建议

「政治分肥」是作者 斋藤淳 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是当代日本政治,对象是长期执政的自民党。

一般来说,论文有很多专业名词和大段的论证,对普通读者不怎么友好,这本书也不例外。

但论文也有它的优点:结构固定、没有废话、总有结论。所以阅读这本书的技巧是重点留意每一章节的「结论」部分,以及全书的总结部分:第九章。

章节中框起来的「专栏」部分很有意思,而定量分析、理论模型可以跳过。

关于选举

因为未曾真正参与过政治选举,我想绝大多数国人都不清楚选举有很多种形式。

在读「政治分肥」时,我就看不懂「中选区制」,也看不懂维基百科中的解释,在中文世界里少有入门资料提及这个名词。

不过我最后还是找到一篇文章,以此为契机,学习了一下选举形式。

日本 1993 年之前实行的选举制度,是 复数选区单记名不可转让投票制

复数选区制,就是在一个选区选出 2 个(或以上)议员席位。在日本,一个选区可以选出 3-5 个议席,“中选区”其实就是复数选区。

与复数选区制对应的是单一选区制(又称为小选区制),即一个选区只选出一个议员席位,大体上,得票最多的候选人当选。

单记名不可转让投票,指在复数选区制下,每一个选民只能投票给具体的某个候选人,候选人按得票数由高到低当选,无论得票多少,都不可以将选票转让给其他候选人。

另一种投票制度是比例代表制,简单来说就是无论得票多少,都按得票比例将议席分配给得票政党。

在 96 年之后,日本改革投票制度,变成「并立制」。这种制度将所有的议席按比例分为两类,一类采用 单一选区、单记名不可转让投票制 ,另一类采用 全国不分区、比例代表制 。

了解上述基础知识,就能明白书中所讲在 96 年之前,一个选区中同属一个政党的几个候选人会相互竞争,导致选票分散,他人得利的情况。

书中还有另一个术语:一票格差。

译者假设中文读者能懂「格差」是什么意思,所以就沿用日语字眼。按我的理解,「格差」就是差异的意思,在书中「一票格差」是指在各个选区中,议席数量与人口的比例是不同的。在 94 年之前,差异相当大,政党有更强烈的动机在比例高的选区投放资源。而议席数量与人口的比例高的地区,一般都是地广人稀的欠发达地区。

长期一党执政的秘密

译者一开始就说这是「一部关于日本自民党长期政权“存在的理由”的历史写像」。

自民党从 55 年成立直到 93 年第一次下台,长期在国会众议会占据多数、单独组阁形成政府;90 年代至今,只有两次短暂在野,其他时候都是作为联合政府的主导力量参政。

说到一党长期执政,中国人都能想到中国共产党。当知道日本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并且是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实现这点时,坦白说,我挺惊讶的,或许自民党在执政这段时间真的做得很好?然而作者很快指出,从民意调查来看,民众对政治的满意程度和政治制度的依赖度并不高,在发达的民主国家中排位较低。

也就是说,民主党能在民众普遍不怎么满意的前提下连续 38 年单独组阁执政。自民党做到这点的秘密之一就在于书名中“分肥”二字。

政治分肥用另一个术语来说就是「恩庇主义」,即“特定的政党或者政府通过操控公共政策所带来的政治收益的分配,在庇护者和追随者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内部关系,从而侵害了国家整体公共利益”。

不过日本的恩庇主义有一个特点,就是庇护者对追随者有压倒性的优势。除了通过操控公共政策——如在隆冬季节需要清扫积雪时雇佣谁、不雇佣谁;通过“护送船队方式”为地方银行、信用金库提供制度性保护;在交通闭塞的地区兴建高速公路、高铁——给追随者利益之外;自民党对选民的监控、报复在某些地方可谓是无处不在。

这得益于日本社会独特的处在于基层的各种自治组织,如 PTA/农业协会/渔业协会/町内会,等等。这些协会实际上或多或少都与自民党扯上关系,并且在选举时期协助其集票、监视投票人动向。

而自民党本身为监视选民,会通过各种方式在投票前评估选情,包括但不限于挨家挨户拜访、邀请选民参加集会、在投票前最终打电话确认,最厉害的还是让己方人士充当投票选举委员会的管理者,监视投票行为本身。

顺便说一句:在农村、渔村等等小地方,居民彼此熟知对方一举一动,这里的监视效果最好,而在大都市等人口流动频繁的地方,实行这种监视的成本很高、效果也有限。

一旦发现有背叛自己的选民,自民党可以采取的报复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将公共建设事业承包给别的建筑公司、抽查特定企业的税务、取消不支持它的农业村落的农业补贴。

正是借助这种“糖与鞭子”的策略、在“一票格差”大的选区集中投放资源,自民党成功长期执政。

地方与中央

说到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日本与中国有类似的情况。

中国在 94 年财税改革之后,地方政府支出占政府支出比例,比收入比例要高,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入不敷出,而中央政府却日渐丰满。地方政府通常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于是就有了所谓的“跑部钱进”。

出于同样的原因,日本也有到东京的“陈情合战”,实际上就是各个地方自治团体、组织争相向自民党许下自己的投票(有时是政治献金)承诺,来换取来自中央的补助金。

神话的终结

与中国类似(第三次提及这件事),日本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较少施行失业救济和社会福利,更多地进行公共投资(即公路、铁路、水坝等等公共基础建设)。自民党通过操纵巨额的公共工程预算,给支持者恩惠,长期维系自己的执政地位。也正是因为给落后地区修建高铁、高速公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加速,自民党在这些地区的得票率越发低落。

公共基础设施,对庇护者来说不是一种好的施恩方式,因为它阻止不了支持在野党的选民从中受益,在己方选民背叛时,也不能即时收回这种恩惠,此外,正如前面提到,在人口流动频繁的地区,监察选举动向成本很高,不利于自民党的选举策略。

新泻县 2003 年大选表明,在引入新干线的中部,自民党得票率反而更低。

在基础建设完善的地区,因为不能再打这张王牌,所以自民党的竞选策略更容易受到其他政党的挑战;另一方面,「中选区制」下同一政党的候选人之间往往形成竞争,候选人有复杂的考虑:基于自己对自民党能否继续执政的判断,是及时“跳车”换党,还是留下来跟党人厮杀。

不管怎么说,在 93 年初次下台, 96 年实施「并立制」选举制之后,自民党再也不能继续以往的一党执政了。

后话

读完这本书,有个肤浅的想法:如果中国共产党也像日本自民党,在中国实行复数选区、单记名不可转让投票制,它单独执政的年份恐怕不会比后者短,因为这一套它玩得更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