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一本叫《刻意练习:从新手到大师》的书。这本书的重点早已被万维钢和罗胖他们一条条地划出来。

之所以要自己读一读,是因为觉得看这种被人消化过的二手知识不好:一是会被他人的偏见带跑,二是理解不深刻,三是没有学到书本作者得出结论的具体方法。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 kindle 上面这书减价,趁机买一本支持作者。

书的前言写得还好,但往下读就大失所望了。

我一边读,一边越来越觉得,「别人替你读书」之所以有市场,既要拜读者思维懒惰又不想错过的心态所赐,另一方面不得不说是因为作者在书中废话太多。

书中的废话,形式大多是举例,这本没有错,但举例并没有从佐证论点出发,而是在追求生动形象。

比如第一章开头两段的实验描写,简直就是写小说的笔法。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事竟然硬生生扩充成了两大段话:

一个卡内基梅隆大学的高材生在实践刻意练习之前,不论用什么方式,都最多只能记住 9 位数字。

这种形式的大量举例,除了会让书变更厚一些,并不会让论述更为有力。

又比如,在论证“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时,那近 500 字的故事看下来,你知道它的重点是什么吗?除了开头两句用到专注两个字眼,其他内容跟专注一点关系都没有。

在手机 kindle 上读这本书,有时连续翻上好几页,都没翻过一个故事,就像看国产电视剧,拼命按快进画面里还是那两个人在说些可有可无的话,剧情一点都没有进展。忍无可忍。

有意思的是,或许知道读者在拼命翻书时可能错过重点,出版社贴心地用黄字标出了重点。

虽然我对这本书评价很低,但它也不是什么用都没有。

这类实用型的书,看过之后就应当尽快影响现实生活。恰好这段时间我都在背日语单词,因为日语元音只有五个,每个单词音节不多,不同单词之间发音和音节数量相近,很难记住,就算今天能记住,明天就会忘。这本书给我的一个启发就是,要用尽各种方法让单词发音和意义跟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结合起来,产生意义,书中称之为“产生心理表征”。有意义的事情容易被回忆起来。这个理论的实际运用例子就是学生时代背单词最常用的办法:谐音。用上了这种办法之后,每天背同样多的单词,时间可以减少5、6分钟。

除了背单词,看完一篇文章、学到一个暂时用不到的知识,受这本书的影响,我都用 xmind 整理一下。读懂作者所说,只是在被动接受,注意力集中在细节上面;而把它们整理一下,就是从整体层面上,用自己的理解重新组织知识、取重点、舍弃细节。这其实就是另一种的“建立心理表征”。

最后,如果没有写这篇文章,大概我只会疯狂吐槽,至于具体差在哪里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写完后,又发觉它没有当初认为的那么差。随着接触增多,对事物的认知真的会反反复复地改变呢。